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7章 无题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将内外循环概念写了下来,然后召集内阁、户部和金钞局进行了协商。

不出意外,这个策略再次震惊了一干人等。

谁都没想到,经济竟然还可以这么玩。

如果真的能将这套循环体系建立起来,大明就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啊。

而他们这些人,也都将因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提出这套理论的陈景恪……他们已经麻木了。

陈伴读提出什么理论,都不要觉得奇怪。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心中有一整套的治国方略,正在一点一点的往外抛。

大家都在期待,他还会拿出什么划时代的政策。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十月初,这天陈景恪休沐,闲来无事就上街溜达。

路上遇到好几个手捧钟表的人,那走路的姿势别提多骄傲了。

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他买了钟表。

随着第一批购买钟表的商人仿制成功,这玩意儿终于在全国各地开花。

朝廷也放开了手脚,趁着最后的空档期大批量对外抛售,尽可能多的为国库创收。

不过接下来朝廷会调整策略,专门制作豪华钟表。

这个活儿别人想抢也抢不走,没办法,玻璃表面只有朝廷能做。

只要玻璃制作方法不被公开,最奢侈的钟表,就只有朝廷能做。

洛下书院的钟表作坊也已经投入运营,规模不大,但走的是新潮路线。

外形、材质方面独具特点,非常受欢迎。

毕竟,别人只能仿制,想改造表芯很难。

书院掌握着制造钟表的原理,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还能进行一系列的升级改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书院的钟表作坊都将引导潮流。

再加上朝廷给的分成,书院资金问题已经解决,就等开花结果了。

而钟表,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读书人、商人,对其非常的追捧。

读书人是以此标榜自己重视时间,商人则是因为商业行为必须要准时。

至于官吏就更别提了,家中必备一个钟表,衙门也有至少一个钟表。

以此来确定上下班时间。

当社会的中上层都开始追捧一样东西的时候,潮流就产生了。

钟表很快就成了家庭标志性的物件,颇有点类似于前世某时期的三转一响。

但这玩意儿价格确实不便宜,一个壮汉不吃不喝干一年苦力,都买不起一个。

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费得起的。

所以,买钟表成了实力的象征,成了一件非常光荣,又值得炫耀的事情。

每一个能买得起的家庭,都会被大家羡慕。

其实相比于钟表赚钱,更让陈景恪高兴的,是钟表提升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以前约见面时间,大家都会说一个较为笼统的时间。

比如,上午见面,或者下午见面,很少会具体到几时几刻。

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有人一大早就去了,有人半晌午才去。

非常的不方便,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是他们不想约更具体的时间,而是缺少便捷、准确的计时工具。

钟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当然,现在也只是刚出现这个苗头。

真正要让全民强化时间观念,还需要钟表进一步普及,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怀表手表出现。

但至少,大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刚走出没多远,又见到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脖子上挂着一个布口袋,口袋里装着厚厚的报纸。

“卖报……卖报……翰林院主编的大明周报……”

“郎君、娘子买一份吧,十一文钱一份……”

陈景恪驻足观看,这一幕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他上辈子也没有亲眼见过报童,熟悉是因为影视剧里经常看到。

大明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报童卖报也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尽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可大多数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雇佣一些贫困家庭的少年卖报,能增加销量,还能为贫困家庭创收。

十文钱批发给报童,他们十一文钱卖出去,一份赚一文钱。

当然,如果买报纸的人不嫌麻烦,可以去当地的报纸网点购买,十文钱一份。

对报纸有需求的人,大多不会在乎这一文钱。

所以,这是个不错的生意。

只是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他们。

半天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陈景恪走上前去,拿出一张十文的宝钞和一文铜钱:

“给我来一份。”

一名报童兴奋的拿出报纸递过来:“谢谢郎君,祝您金榜题名。”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小子很机灵啊。

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说道:“卖出去几份了?”

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您是第一个买的。”

陈景恪有些疑惑,又问道:“你们出来多久了?”

那少年回道:“大早上就出来了……”

洛阳虽是国都,也有穷人的。

而且作为大城市,穷人穷的更彻底。

均田制推行以来,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

只要肯劳作,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

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穷的荡气回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一份能赚一文钱。

关键是,可以先拿报纸,卖出去之后再结账。

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

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

毕竟,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份,都够一家子口吃一顿饭了。

能卖出去十份,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

然而,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从早上到现在,也就只有陈景恪买了一份。

大多数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会问报纸是什么。

然而这群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哪知道这些。

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翰林院主办的周报,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什么的。

听到这里,陈景恪大致已经猜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都在哪里卖的?”

那少年说道:“人多的地方啊,集市、做工的地方……都去了。”

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

集市虽然人多,可大多都是小市民,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大多都是不识字的。更不会用一天的薪酬,去买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周报。

做工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苦力市场,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在这些地方,能卖得出去才见鬼。

于是就说道:

“你们选错地方了,报纸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看的懂,你们应该去读书人多的地方。”

“或者去商人比较多的地方也可以。”

那少年怯怯的说道:“读书人都是大老爷,我们不敢去。”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但你们是替翰林院卖报纸的啊,他们不敢拿你们怎么样的。”

“如果有人抢你们的报纸,你们就记住他的模样,然后去找给伱们报纸的人就可以了。”

“他们自然会去找那些读书人的麻烦的。”

那少年眼睛一亮,犹自不敢相信的道:“真的吗?”

另外几个卖报的小孩,也都很兴奋的样子。

陈景恪笑道:“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吆喝的也有问题,应该告诉客户,什么是报纸。”

然后,他就将报纸的具体含义告诉了几个少年。

又给他们设计了几句新的广告词。

比如,面对读书人的时候,就喊:太上皇、皇上、太子殿下亲笔文章……不容错过。

面对商人的时候,就喊:国家政策、商业信息、物价变动……

虽然他们并不能完全懂是什么意思,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努力记了下来。

见他们都记熟,陈景恪就说道:“去吧,在耽误下去,时间就不够了。”

那少年朝他深深鞠躬:“谢谢郎君,您是个好人。”

陈景恪笑着挥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这个机灵的少年,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他并没有询问对方的名字,也没有扮演老爷爷给予对方什么大机缘。

揠苗助长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给他一点帮助,让他赚取能力范围内的钱,已经足够了。

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早晚还有再见之日。

而且不要觉得卖报就没有前途,等大明周报的名声打出去,会有人主动在大街上等候他们。

一天卖个几十份不成问题。

那就是几十文钱的利润,比好几个苦力一天赚的钱都多。

而且卖报纸,本身也算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真有心,慢慢学着识字,比普通人更容易出头。

等小朋友们都消失在视线里,陈景恪打开报纸看了起来。

版面、内容之类的全都没有变化,和上次见到的一模一样。

区别是,纸的质量差了很多,摸上去明显更加粗糙。

当然,变差也只是相对的。

用这玩意儿糊墙啥的,完全没有啥问题。

报纸糊墙,也是曾经好几代人的记忆啊。

油墨也少了清香,变成了单纯的油墨味道,显然也换成了最普通的那种。

但并不影响阅读。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报纸啊。

且说那几个少年,心怀忐忑的来到一处读书人聚集之地,大着胆子吆喝了几声。

本来那些读书人还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吵。

等听清楚周报是什么东西,而且上面竟然有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文章,当即就有人过来购买。

十一文钱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钱。

了解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想法,有利于科举和将来从政啊。

必须要买。

拿到手之后,发现内容竟然如此丰富,就更觉得物超所值了。

毕竟,平时买一本书需要几十上百文,大部头的书甚至要几贯,几十几百贯的都有。

这份报纸的内容,比得上好几本书了。

书上字体一般比较大,一页纸没几个字。报纸采用的是蝇头小字,排版也较为紧凑。

故而内容十足。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报纸真的是物美价廉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内容如何。

很多人也在怀疑,内容到底值不值得花这十一文钱。

虽然这点钱不算什么,可谁也不想当冤大头不是。

如果关系好,他们可以去买报纸的人那里去蹭,可不熟悉就拉不下那个脸了。

总不能过去说,借我看看如何?

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就听那些少年喊:先看后买。

竟然可以先看后买?

这下很多还在犹豫的人,立即就围了过来,要了一份就在旁边观看起来。

他们倒是不敢拿了就跑,毕竟这周围都是读书人,要是干了这种事儿丢人就丢大了。

关键,这些报童表面看都是翰林院雇佣的,谁也不清楚到底是哪种雇佣关系。

不敢随便欺负这些小孩。

报纸的排版还是有些陌生的,他们熟悉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开头在哪。

然后就发现,第一篇文章竟然真是太上皇写的。

皇上、太子的文章都有。

后面很多文章,都是朝中大佬编撰。

陈景恪、李善长、邱广安等等,都有文章在上面。

内容也非常多样化,有讲吏治的,有讲治民的,有讲新政的,有讲学术的。

其中李善长讲的就是法治思想。

蓝玉竟然也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文明治军的。

看到这里,大家基本确信,这份报纸有用,非常有用。

当下也不再犹豫,很多人都买了一份。

很快,这几名报童的报纸就全卖光了,还有不少后来听到消息的,因为没买到扼腕叹息。

那个机灵少年眼珠子一转,大声吆喝道:

“明日一大早我们还会过来的,诸位先生想买可以在此找我们。”

那些读书人一听,自然很高兴,纷纷预约一份。

直到有一个人问道:“你们大致几点能到?”

那机灵少年一脸茫然:“啊?”

什么几点,他根本就听不懂。

这时,另一名读书人说道:

“你看他们像是买得起钟表的人家吗,别问了,想买就早点过来吧。”

机灵少年有些羞耻,他知道钟表,取报纸的地方就有一个,可他不认识啊。

心中不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认识钟表,更准确的掌握时间。

——

就在此时,安西湾的朱樉,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战。

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老幺小说网(www.laoyaoxs.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